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互相称“亲”、互扔表情包的时代(总第329期)

2017-10-14 杜骏飞 杜课




1

称谓语泛化与高低语境


学生:目前,越来越多代表亲密关系的称呼语被广泛地应用在我们日常的沟通交流中。我查阅相关的资料后得知这种现象属于语用学的一个研究方向,专业术语叫“称谓语泛化”。 那么,称谓语泛化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传播因素在推动呢?


杜骏飞:


其实你这个问题有很多种回答,而且不同学科的人回答的结果会不一样。


我给你两个词,它们是前后指称的关系。


首先,你所讲的“称谓泛化”可以把它理解为语言符号的语境化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表达一个语言时,这个语言本身的含义已经不重要了,它只是转化为某种语境的意义,它给你某种体验,但并不代表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我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是语境化。


第二,是霍尔所说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差别。在东方民族当中,我们平常的社交氛围非常依靠语境而非语言表达,东方人通常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而在西方的社交中,他们是广泛地依靠语言来表达的。所以,中国人的绘画、书法,包括交朋友,都是非常含蓄内在的,非常语境化的;但是西方人,总是通过字斟句酌、精确表达的语言和定义来交流。所以,在东方,语境化和高语境是我们的本能。


所以用这两个词可以这样来解释你刚才说的这种语言交流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称谓已经变成语境化的一个语言工具,而与此同时这种语境化的工具是能够被中国人所接受的,因为人们都心领神会地意识到,在我们说“亲爱的”时候,并不是指它字面上的意思,而是为了营造一种气氛,而这种气氛可以转化为一种适当的语境,让我们更好更润滑地交流。


这可能只是千百种解释中的一个,但确实是一个路径,也可以从语言学、心理学、民族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等角度解释。


还可以把你的谈话模型变得更大,比如在一个整群互动中,这种语境是怎么形成的?彼此的称谓是如何成为默契的?然后这种称谓一旦成为流行语,它就有可能发生词义的扭转,这时“亲爱的”就不是“亲爱的”意思了。就像店小二跟你说“亲”,它指的就是“先生”、“小姐”的意思。


所以,这个问题可以延伸出一整套新的研究,不管从社交上、从礼仪上、从规范上,包括从情感交流上、生态语言符号的配合上,我们都可以进一步地去阐发它。


我刚才所尝试的一种解释是利用语境这个词来解释。这是因为前面一个同学跟我谈到语境,所以我用这个词来解释。只不过我做了一个比较巧妙的安排,我把语境这个词作为一个动名词。


也就是说,我认为,这里的语境泛化是把一种具体的称谓语境化了。这是我唯一的补充。但是一旦它语境化了,就要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喜欢这么做,因此我们会用霍尔的理论来解释。我们是一个高语境国家,我们很在乎心心相映、心照不宣。


2

话语表达中的文化损耗和诚意缺失


学生:当我听到陌生人之间称呼对方为“亲”时,我个人感觉还是挺正常的。您又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


杜骏飞:


其实听到这个问题后,我除了想到怎么做研究之外,还想到一个题外之话,那就是:现在我们的口语表达之中,出现了一个文化上的损耗。


也就是说,把既有的很多有圣洁含义的词都世俗化了,甚至故意拉低它的内在价值。


其实,语词的贬值是我们真正需要关心的东西,就像现在所有的电影明星之间,都互相称老师了。你说他们都是老师了,我们还好意思说自己是老师吗?(听众笑)昨天我在我的大学同学群里,看到他们互相称“主席”,我觉得很奇怪,等我爬楼爬了几百层才明白,原来他们要封一个同学做“工会主席”,还有一个同学做“娱乐委员”,一个同学说“他叫主席,这个叫委员,是不是不太好?”“那我们都叫主席吧。”(听众大笑)


所以在语言的社会实验场中呈现这样一种情况:最初只是一个调侃,后来就变成约定俗成了,再后来就演化为一种负面的预防措施。如果你不喊对方主席,就是一种冒犯,喊对方主席,对方未必会感激。因此它有一种防御措施,两个三流演员在一起会喊对方老师,不是因为他喊对方老师对方高兴,而是因为他怕他不喊老师对方会生气。


像这样的词汉语中还有很多,“先生”、“小姐”不一样了,“亲爱的”也不一样了,连“上帝”都不一样了。所以我们今天在谈论这些词语的文化内核的损耗的时候,也要想想这是为什么。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让我想到,当今的社会,很有可能是在向着“崇低”的方向发展。就是说人们在互相比烂,而不是比优秀。因为从前我们在讲到称呼时还是字斟句酌的,我是称呼你博士呢,还是教授呢,还是先生呢?是要仔细想想的。而现在变得无比廉价,比如对方是副书记,我要喊他书记;对方明明姿色平庸,我们却要喊她美女;对方明明谈不上什么英雄好汉,却要说他是帅哥、男神。


当一切都在贬值的时候,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怎么办?如果,真的有一个对象,需要我们来定义她真的很美、很崇高的时候,我们还有词汇吗?这背后的文化机理还是挺深刻的,还是需要再去思考一下。当互相都称“帅哥”、“美女”的时候,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当互相都成“男神”、“女神”的时候,这意味着什么?


学生:除了彼此之间互称“亲”或者“亲爱的”,在整个语境的环境下,大家还会选择一种推崇对方的方式来拉近彼此的距离。比如我的一个室友,她在和我交流的时候,并不会叫我的昵称,而是直接称呼我的名字,我就会感觉很生疏。比如我在向班长交作业的时候,会觉得直呼名字很客套、很生疏,所以会考虑喊“班长”或者“男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呢?


杜骏飞:


与它相关的还有一批文化现象,所以这是一个现象级的事物。


那就是:平常生活中,我们在表达一件事时会感到词穷,我们会用表情符号。表情包现在被大量使用的机理是什么?那就是现代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了。


当你不能字斟句酌,非常严谨、非常细腻地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你会扔出一个表情包来。但是曾经在语言训练非常优良的时代,人们是愿意写封信,然后恭恭敬敬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的。


像今天这样,扔出几个表情包就代表一切,这是一种偷懒,也是一种无能,代表着整个社会在语言文化层面上已经全方位坍塌了。当你无法用很好的语言能力讨好对方的时候,你会扔个表情包,或者喊一声“帅哥”、“男神”,但事实上你可以有更严谨、更细致、更个性的表达,但是你不会。这也算是一个解释吧。


我已经发现我儿子这一代他们的语文能力很明显地下降了,你们这一代其实也是。近十年来,学生当中写作好的人就已经很少很少了。以前班上总有十个八个写作很棒的,有两三个能做小助手的,能够代我写稿子的,现在已经不常见了。


原因何在?因为表情包用多了,“男神”“女神”喊多了。因为生活中有太常见的代用品,太唾手可得的替换称呼了,大家都可以偷一下懒。但事实上,如果你没有表情包,没有一种语境允许你随便喊别人“男神”、“女神”,你就被迫要学好语言。你们可以反思一下,以后看到一个人,你想让他高兴,除了喊“男神”、“女神”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学生:老师,我觉得您解释得很好,但是实践起来比较困难。比如我们在和班长、学生会主席说话的时候,都不会直呼他们的名字,否则和其他人相比就会显得格格不入;再比如,我们会喊您“杜老师”,而不是“杜爷”、“杜哥”。(杜骏飞:你觉得我更喜欢后者是吗?)(听众大笑)在您这个年龄层面,您可能更加偏向于“杜老师”,但是我们更加偏向于“杜哥”、“杜兄”。


杜骏飞:


叫“兄”、“弟”也比叫“男神”、“女神”强,毕竟你还经过了大脑思考,怕就怕胡乱扔表情包,随随便便地扔一条小狗在你脸上。(听众笑)还有一点,在你刚才的忧虑当中,我听到的不是你的词穷,而是听到了你惧怕孤独。也就是说,当周围的人都喊对方“班长”、“男神”、“主席”的时候,你害怕被集体甩出去。但是当大家都喊他“男神”、“女神”的时候,你喊他名字的一部分,也是很亲切的,而且他习惯了,他还是会认为你还是很优雅的。你不轻易地抛出大词、阿谀来,但是一旦抛出来,别人会认真的。


学生:老师,我觉得这也关乎时间的问题。我们现在课那么多,仔细斟酌称谓是很花费时间的。大家都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交流,所以就会用表情包、“男神”称谓来提高效率。但是跟老师交流就不会这样了,我会仔细斟酌。我认为这种情况还是要分类讨论的。


杜骏飞:


你是想说,当你那么轻易地用美词、大词来称呼对方的时候,其实表达的是自己的漫不经心。


学生:如果对每个人的称谓都要细心去斟酌的话,在这上面花费的时间成本是很大的,不太符合我们目前在有限时间内进行大量信息交流的需求。


杜骏飞:


所以,我就经常说,我们现在是一个更少诚意的时代。从前,什么都很繁琐,什么都很困难,什么都很缓慢,但那个时候都比较真实。现在,你们在夸一个人的时候,你就不知道这是真是假,因为我们有更多的信息噪音,有更多的交际要去完成,有更多的朋友圈要去刷。所以我们在一团混乱和交际中没有那么多诚意,没有那么多耐心了。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班上只有四个同学,我这节课和你们每个同学都能谈一遍。但是现在坐了四十个同学,我会怎么做?我大概也会失去耐心,不会和你们认真对话,不会看你们的作业,不会去理解你们所有字面上和字面下的含义了。但是我还是这么做,那是因为我并不想那样。


从教育本身来讲,我还是想回到一对一的对话上。对你来说,你也可以这样选择。对大部分人来说你可以潦草对话,但是依然有少部分你很在意的人。如果你认真的这部分更多一些,你的交际圈更小一些,大概你生活的纯净度会更高一些。顺便说一句,你的朋友圈,超过一百五十个人就不正当了。当然这和做作业没关系,你说我现在有六门课作业要做,所以我不必每门课都认真了,不要这么想。六门课的作业都要认真做,没做好,是能力差,而不是作业多。而你的朋友如果超过六百人,那倒是你的责任。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也要做一点减法,让自己不要那么浮躁,那么你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就会认真一些了。


刚才那个同学说,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大概会传统一些,其实我也可以学你的,但我并不会学,我还是比较传统的。并不是因为我学不会而被迫传统,而是我觉得传统比现在好很多。我给人写信会认真写,看作业会认真看,包括出去吃饭我也不轻易去,我会认真地对待这种东西。我下碗面条也会认真下,下一个小时。(听众笑)这是有意义的,否则我就来包方便面了。





【通知】杜课小助手之前出现了一些异常,导致很多粉丝未能及时进群,现在异常已修复。请想进群的粉丝重新扫码添加小助手。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 少数人的责任  读昂山素季 当得起“风骨”二字的,大约只有他这样的奇男子了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我们去露天上课吧?杜骏飞:“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做沉静的飞鸟”孔老师的故事话说“大学90%定律”这是你步入大学的第一门课我们为什么不歌唱?


关注:“微博掐架定律”突然火了,作者杜老师怎么看?杜骏飞:一个教师的自白发现一位雅典的公民“蚂蚁财富”做错了什么?拉斯维加斯的枪声


音频:一诚天下动罗尔事件青春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善念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王静

   责编|胡园 王静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